“自然 - 通讯”转型为全面开放获取期刊 - 新闻 - 科学网
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物,也改变了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方式。开放获取不仅是出色的出版模式,更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发展。 9月23日,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开放存取业务总监Ingeborg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信息与文献中心开放获取研究学术信息中心宣布,自然通讯将将于2014年10月20日开始提供从混合开放获取期刊到完全开放获取期刊的转变。
为什么打开访问?因为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分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传播知识,增进了解,相互鼓励,促进健康的竞争。英格拉姆说。
开放获取使科学研究能够被快速高效地共享,复制,显示和发布。世界科学研究的开放度最高,而亚洲则主要来自中国。
事实上,开放获取我们的期刊也是一件好事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在接受“中国科学报”采访时表示,这将使更多的外国人能够获得阅读权。通过查询,引用了更多的文献,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,影响也随之扩大。 。过去,在纸质的情况下,人们阅读第一篇阅读后阅读。如今,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,人们对文学的质疑方式发生了变化,你可以做前言。
2014年5月,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一项公开出资的研究项目,公布了开放获取政策声明,要求政策公布之日公开出资的研究论文存入论文的最终稿。相应的知识库开放出版后12个月内出版。
巧妙的说,虽然开放获取是有争议的,但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和期刊的认可。自然出版集团也同时努力推动其他期刊相继完全开放获取。
英格认为,优秀的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,包括其影响因素,同行评议,稿件质量和修改后的修改程度。
以“自然出版集团科学数据”出版为例,充分说明开放获取不仅能够扩大传统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能力,而且有利于科学研究的互相激励,合作和进展。未来。
通过这个平台,可以使用许多被拒绝的数据。通过数据共享,通过其他人的评估和分析,共享者可以了解自己数据的可信度,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。
同时,共享数据还有助于扩大科学合作的可能性,促进多学科合作,也有利于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潜力。
如果中国的期刊不实行开放获取,观众会逐渐变小,认购量减少,影响力也会降低,因此从开放获取开放的科学研究势在必行!“张小林说。
“中国科学”(2014-09-29第4版综合)